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151个国家物流枢纽全面落地,武汉等6座城市入围最多

  一批“国字号”枢纽上新,武汉脱颖而出。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共26个国家物流枢纽入选。

  加上本次入选的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武汉已经有4个物流枢纽入选了“国家队”,成功跻身强枢纽行列。

  自2019年起,这已经是我国发布的第6批、共计151个国家物流枢纽。经过六年建设,我国的物流枢纽分布实现了地域间的初步平衡,强枢纽城市显现。

  强枢纽城市,为什么不在北上广?

  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

  而国家物流枢纽,往往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

  所以,布局国家物流枢纽越多的城市,往往拥有更强的物流活跃度和通达度,从而激发更强的物流经济。

  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

  六年多过去了,这些枢纽都落在了哪些城市?

  重庆、西安、青岛、深圳、武汉、昆明脱颖而出。

  大刚观察(DGbeacon)统计发现,重庆是国家物流枢纽类型最多、最全的城市。

  截至2023年,重庆已经拥有了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共5个国家物流枢纽。西安、青岛、深圳则分别拥有四个。

  到了今年,武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昆明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武汉和昆明的国家物流枢纽也均增至4个,成功跻身“强枢纽”城市行列。

  细看之下,国家物流枢纽的分布与城市经济体量并不匹配。

  今年上半年GDP十强城市中,广州有3个枢纽入选,上海、苏州、成都有2个入选,而GDP全国第2的北京仅有1个入选。

  这是因为,国家物流枢纽的规划建设中,相较经济体量,区位条件、空间布局是更重要的考量因素。

  例如,重庆、武汉均位于长江干流,果园港和阳逻港分别是长江上游和中游重要的枢纽港。

  在2017年和2021年,中欧班列早早地驶入了这两个港口,实现铁和水联运的无缝衔接。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也要考虑地区间的发展平衡。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中就提到,我国物流枢纽分布不平衡,西部地区明显滞后,部分地区还存在空白。

  所以,规划同样强调,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加强物流枢纽设施薄弱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物流软硬件设施建设。

  这在当前的强枢纽布局中已经有所体现。

  当前拥有4个及以上国家物流枢纽的6座城市中,西安位于西北部,重庆、昆明位于西南部,武汉位于中部,深圳位于华南,青岛位于华东。

  整体的分布格局也呈现出了东西部的平衡。

  目前151个国家物流枢纽中,东部地区占了54个席位,西部地区则有52个。中部和东北分别有33个、12个。

  从物流枢纽到枢纽经济

  国家物流枢纽分布得更平衡,也体现在分布类型上。

  目前151个国家物流枢纽中,有32个陆港型、15个空港型、24个港口型、29个生产服务型、33个商贸服务型。

  整体而言相对平衡。这也是近年来建设布局的结果。

  日前公布的26个国家物流枢纽中,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分别占了8个、9个。陆港型、空港型、港口型则分别仅有3个、2个、1个。

  而2019年公布的首批名单中,则是截然相反的局面。

  陆港型和港口型的占比更为明显,分别6个、7个,生产服务型(含合并建设类型)和商贸服务型则分别仅有3个、5个。

  从大刚观察(DGbeacon)在下表的统计中不难看出,近年我国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重心,正从陆港型、港口型,向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转移。

  要想了解变化发生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各种枢纽类型间的不同。

  陆上边境口岸型枢纽主要依托沿边陆路口岸,对城市地理位置具有严格的要求。

  所以,大多数城市的目标主要在另外“五型”枢纽的建设。

  例如武汉,2022年发布《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高标准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三类物流枢纽衔接的是运输方式,其主要聚焦综合的运输服务,依托的是铁路、港口、机场的机场设施的完善与合作。

  生产服务型和贸易服务型不同,这两种枢纽类型建设要么依托产业集聚区,要么依托商贸集聚区,明确了与垂直的产业甚至行业的衔接。

  产业聚集区和消费市场,背后是生产和消费,更是人流、资金流和技术的汇集。

  而“枢纽”的建设,更是对这几大生产要素的疏通和聚集。

  资源聚集,才能吸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从而实现更大的规模效应。

  以江苏南通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例。

  高端纺织、新材料是南通的两大千亿产业级产业集群。

  围绕这两大集群,通过加强区域内商贸物流资源的整合,南通市目前已经吸引了纺织、冶金、塑料等产业上下游制造商、贸易商聚集发展。

  从“物流枢纽”到“枢纽经济”,需要更多的生产服务型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枢纽。

  而“吸引各类要素聚集,助力发展枢纽经济”,正是此次纳入建设的26个枢纽的特征之一。

  打造“商贸服务型枢纽”,武汉为7.8平方公里投了310亿

  此番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武汉,在枢纽经济早有布局。

  约四年前,武汉给7.8平方公里投了310亿元。

  这7.8平方公里,便是2021年1月开工的武汉国际商贸城。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商贸城。

  今年4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实施意见》时便提到,要“做实枢纽产业,建设枢纽经济示范区”。

  其中,武汉国际商贸城就是建设汉口北商贸服务型枢纽经济示范区的依托。

  武汉国际商贸城对标全球领先的商贸物流平台,在原有的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汉口北”)上进行升级扩容。

  东部有义乌,中西部有汉口北。在“买买买”这一块,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可以说是“名声在外”。

  2021年,汉口北已经拥有30大专业市场,1240万平方米面积,412家物流企业。

  这也让汉口北成为全国第二综合贸易市场,仅次于义乌国际商贸城。

  汉口北有服装城、鞋业皮具城、汽车城等十大专业批发市场。一度成为中西部的商家批发的首选。

  因为集聚了购物、旅游、娱乐、餐饮、住宿、电子商务等功能,汉口北还被列入了国家AAA级景区,成为一个以旅游购物出名的国家级景区。

  汉口北的存在,证明了武汉雄厚的商贸基础。

  而以此为核心扩容升级的武汉国际商贸城,建设了汉口北酒店群、众邦金融港、汉口北货运中心、武汉城市物流配送中心、世界贸易大数据中心等12个重点项目。

  这便意味着,在武汉国际贸易城,可以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去年,武汉国际贸易城所在的黄陂区,还组织协调了盘龙交投、汉口北集团、武铁物流、交投多联、玉湖冷链、武汉万纬等6家企业共同签署了《武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进一步整合了资金、冷链、仓储等物流资源。

  如果说,过去的汉口北是武汉商贸基础的见证,那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则是“货到汉口活”的全新注脚。(来源:)

  本文来源于九派新闻出自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物流,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