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一款无人驾驶汽车诞生于1992年,而我们最为熟知的百度无人车,也仅仅在2011年才启动项目。虽然现今人们对于无人配送技术的发展津津乐道,各大科技巨头也纷纷加码其中,各类功能先进的无人车接连登场,但无人配送始终未能广泛落地应用,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无人配送车的技术仍处于市场磨合阶段,相关制造产业链没有形成产量,这让相关部件的生产和维修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也决定了无人配送要进行市场运作,将会是很缓慢的。
疫情期间,无人配送大显身手加大民众对无人配送的期待,但疫情下无人配送之所以能高效应用,基本是因为人流稀疏,对配送车的路况应对能力降低了门槛,而按照国内一线城市的常规路况,则会使配送车面临巨大考验,这种考验既包括交通信息的识别传送,也涵盖高频订单的配送信息处理,难度不可相提并论。
最后,则是无人配送的法律定义仍有待厘清,这也是配送机器人普及市场前的最后一道关口。目前来讲,法律法规尚不支持“无人驾驶车辆”量产上路。其原因是因为“无人驾驶车辆”还缺乏完备的技术,同时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技术产品标准,这就必然导致无人车质量良莠不齐,国家难以管控。
除此之外,机器人既然无人,那么肯定会面对责任主体难以判断的问题,一旦出了事故,谁该为机器人负责?是上游供应商、中游解决方案商,还是下游服务商?为此必须制定明确的追责体系,才能谈到后续的市场投放。
目前即便是相对保守的估计,也认为无人配送也将在未来10年内得到大规模应用,一旦相关技术正式普及市场,那么将必然对餐饮业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链路上,组合运力将给餐饮企业带来更加高效的数字化配送方案,这让我们在降本增效的道路上看到了更多可能。其背后,注定将是前所未有的物流技术革新。
本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